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7篇
  免费   564篇
  国内免费   1860篇
安全科学   591篇
废物处理   238篇
环保管理   420篇
综合类   3383篇
基础理论   744篇
污染及防治   1125篇
评价与监测   262篇
社会与环境   266篇
灾害及防治   22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307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48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506篇
  2011年   484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41.
流域氮素主要输出途径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流域农业面源输出氮素是湖泊流域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流域间地形、水文、植被覆盖等因子的差异及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氮的输出途径具有流域异质性及时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高原湖泊典型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基于2011-06~2013-05期间径流水量、水质高频监测数据,应用基流分割的方法,通过分析流域产流与氮素输出途径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流域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流是高原湖泊流域水量输出的主要形式和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基流输出水量及总氮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输出水量的80. 0%和流域总氮输负荷的71. 1%;降雨显著增加了流域水量和总氮负荷的输出量,同时改变了总氮的输出途径;降雨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进而使流域输出水量和总氮输出负荷中地表径流途径的比重升高;当地表径流占流域输出水量的比重约达40%以上时,流域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由基流转变为地表径流;监测周期内,地表径流输出的总氮负荷占流域总输出负荷的比重最高达65. 6%.  相似文献   
942.
过滤式电极消毒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消毒技术备受关注,然而目前使用的电极材料比较单一,且稳定性和高效性难以兼备,制约了该技术的设备化发展.本文采用过滤式消毒方式,考察了几种高孔隙率的导电碳纤维毡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碳纤维毡电极具有优异的消毒能力,活性碳纤维电极可在几伏的电压下使细菌死亡,与传统电化学消毒相比,电压降低了1~2个数量级.其中A-PCF(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电极在外接电压2 V,水力停留时间2 s时即可对大肠杆菌菌液实现6.5log的去除.当外接电压≤2 V时,流出物中未检测到氯,pH保持不变,排除了电化学产物的影响.A-PCF可作为过滤式电极消毒的优选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943.
冬季南京城市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溶胶吸湿性不仅影响颗粒物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和大气能见度,且对云凝结核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运用加湿串联拆分迁移分析仪(H-TDMA)对冬季南京城市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进行外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吸湿增长因子概率分布函数(GF-PDF)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为1.000±0.010(弱吸湿峰)和1.400±0.035(强吸湿峰);在85%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粒径段(40、80、110、150、200 nm)弱吸湿组粒子数目占比(NFLH)随粒径的增大从40%降低至20%,而强吸湿组粒子数目占比(NFMH)却从60%增加到80%.弱吸湿组GF-PDF离散程度(σLH)在0.04~0.05之间,而强吸湿组GF-PDF离散程度(σMH)0.1,说明强吸湿组粒子化学成分较复杂,外混合程度较高.对比各粒径段气溶胶吸湿性日变化规律发现,平均吸湿增长因子(GFmean)和NFMH均呈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7:00和17:00左右.受夜晚边界层降低、强吸湿性组分非均相转化生成等影响,GFmean和NFMH夜间数值整体大于白天;受降水等气象条件影响,污染时段所有粒径段气溶胶的GFmean和NFMH均高于清洁时段.  相似文献   
944.
粉煤灰提铝中间产物合成4A分子筛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粉煤灰提铝中间产物合成4A分子筛,利用XRD、SEM、热重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阳离子交换容量对4A分子筛进行表征.考察吸附时间、pH、分子筛投加量、氨氮初始浓度、共存阳离子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其对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效果,并结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研究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初始浓度为50 mg·L~(-1)、4A分子筛投加量为5 g·L~(-1)、pH值为6~9、吸附时间为80 min时氨氮去除率可达71.34%;随着氨氮初始浓度升高,其去除率降低,吸附容量增加;共存阳离子Na~+、K~+、Ca~(2+)对NH_4~+有强烈的竞争吸附,Mg~(2+)无明显竞争作用.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线显示最大吸附容量为20 mg·g~(-1).  相似文献   
945.
中国城市PM2.5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2015-2017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雾霾事件频发.采用2015-2017年全国3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每小时监测数据,利用全域空间自相关法、自然正交函数和空间描述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时空视角来揭示PM2.5浓度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从全国范围内来看,PM2.5浓度均值逐年降低,降幅最高为夏季,最低为冬季,PM2.5浓度位于40~60 μg·m-3之间的城市降幅较大.PM2.5浓度年内表现为"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且各年PM2.5浓度达优良率不断提高.②细颗粒物污染改善程度最大的为德州,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改善程度居中.全国PM2.5污染范围逐年缩小,但新疆西部和冀鲁豫仍为高污染区,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低污染区.各区域污染的空间集聚逐年缩小.优良达标率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无显著变化.③"大气十条"部分指标已完成,未来细颗粒物污染治理重点区域仍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在防治空气污染方面,必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相似文献   
946.
北京市秋冬大气污染传输特征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地基遥感、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对北京市2016年10月—2017年3月的污染来源及传输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对污染形成的气象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重污染发生频率最高,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发生频率均超过30%.平缓型污染以本地来源为主,单峰型和多峰型污染由本地污染与区域传输共同导致.平缓型和单峰型本地污染集中在北京中南部,多峰型扩散至全市.区域传输方向均以西南为主,单峰型和多峰型存在东南传输.单峰型以1次传输为主,多峰型均为多次传输.传输层的高度差异较大,但均在0.3~0.5 km高度存在低空传输层,并且存在高于1.0 km的高空传输.平缓型、单峰型和多峰型污染的垂直延伸高度分别为0.5、0.7和1.0 km.研究污染发生时的气象条件,发现污染发生时风向均以西南风为主,发生频率高于60%,其次为东南风.相对湿度和消光系数随污染等级提升逐渐升高,当相对湿度高于70%时,多峰型污染消光系数高于2.0 km~(-1)的频率达到63.33%.3种类型污染发生时的逆温频率均高于75%,高强度的贴地逆温是造成本地污染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947.
统计了2017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12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12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43.75%,矿业事故占3.57%,爆炸事故占8.93%,火灾占10.71%,毒物泄漏与中毒占9.82%,其他事故占23.21%.112起事故共死亡375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8.53%,矿业事故7.20%,爆炸事故6.93%,火灾5.33%,毒物泄漏与中毒8.80%,其他事故23.20%.2017年5-6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山东(12起)、云南(11起)、陕西(8起)、湖南(7起)和河北(7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山东(52人)、河北(37人)、湖南(35人)、云南(34人)和广东(23人).  相似文献   
948.
安全标识作为一种安全管理手段已得到普遍应用,但在煤炭企业实际应用中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为了研究煤矿禁止类安全标识放置的有效性,首先,通过构建眼动试验平台进行试验,选取煤矿井下皮带运输、井口等图片作为模拟场景;其次,将场景中安全标识区域作为兴趣区域,采集不同被试的注视点个数、首次进入时间等数据;最后,运用SPSS 20.0软件和统计方法分析试验采集的数据。结果表明,安全标识有效的设置位置为编号(2)(上中)和编号(5)(正中)。  相似文献   
949.
针对约束泄爆结构静开启压力这一关键特征参数,对建筑物内气体爆炸瞬态流场展开数值模拟研究,探索不同静开启压力条件下爆炸压力载荷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证实了爆炸压力载荷双峰结构的客观存在,阐释了双峰压力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双峰时间间隔随泄爆结构静开启压力的非线性特征。研究成果为建筑物内可燃气体爆炸事故的定量风险评估及气体爆炸荷载下建筑结构动力响应与防爆抗爆安全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50.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13  
好氧颗粒污泥凭借其密实的结构、多样的微生物种群以及优良的沉降性能,已经引起了污水生物处理领域许多学者的兴趣.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和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微生物相、环境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好氧颗粒污泥模型以及在处理市政污水和含毒工业废水上的应用,并展望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